致童年——于70、80、90后的我们发表时间:2015-06-01 10:29 回忆50-90年代五代人不同的童年 我们必须赞美童年,它让艰难尘世变成短暂天堂,不论在任何年代,它都是最后的桃花源。我们必须记住童年,它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,那时的我们“是一朵花,也是一颗果子,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、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、一股强烈的欲望”。 60多年中,共和国的儿童已经迎接过61个儿童节,穿过不同的年代,经历短缺、质朴,直到今日的繁荣、新鲜。60年童年生活的轮廓,一批一批的儿童成长直至变老,保留那最美的影像。今天又将迎来一个儿童节,它是所有人的生日,让我们一同回忆50-90年代不同的童年! … 军绿书包是孩子们的LV 在70年代度过童年生活的孩子,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,《红灯记》就是他们的S.H.E.、《沙家浜》就是他们的周杰伦,《智取威虎山》就是他们的林肯公园乐队。他们背着军绿书包——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,好比今日的LV;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,或者徒步滚着铁环,呼啸而去。若在乡镇间,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,跳上车斗,或者就吊在车尾,蹭搭便车。
那时两毛钱的老冰棍是孩子的最爱! 六一节我们可以得到父母给的1元钱,去学校看学生们的演出。节日那天,而我们所做的,就是在那一上午的时间里,把口袋里的1元钱花完。几个小孩子聚一起,每个人买一样零食,而后你一口、我一口,互换地把小吃摊上的东西吃个遍。 竞争激烈、独立成长的一代人 留守儿童最多的一代人 生活在90年代的孩子,毫无疑问将成长为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具独立精神的公民。他们大多衣食无忧,个性张扬。但与此同时,他们也在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下,孤独地成长,在农村,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。六一节演出结束,飞奔回家把奖状给爷爷奶奶看,又跑到一公里外的村公用电话亭给外出打工的父母打电话,告诉他们自己得奖的消息。 被各种培训班吞没的一代 00后的孩子竞争压力越来越大,书包越来越沉,各种补习班充斥着他们的童年,现在的孩子对于六一儿童节更多发期待反而是可以尽情的玩一天,或者睡一天的懒觉。 50年代:共和国的同龄人 ◎红旗下的第一代 童谣“小燕子,穿花衣”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,涌现了一批传唱至今的儿童歌曲。比如,“小燕子,穿花衣,年年春人来这里,我问燕子你为啥来?燕子说,这里的春天最美丽。”(1957年)。又如,“月亮在白莲花的云朵里穿行,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。我们坐在高高高的谷堆旁边,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。”(1958年)。这些歌曲既承载了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的内容,也用优美的旋律拨动了新中国第一代少年儿童善良纯洁的心灵。当然,也有更加简单直接的革命歌谣,“一二三四五,上山打老虎。老虎不吃人, 专吃杜鲁门”,就是当时脍炙人口的童谣。 ◎除四害,讲卫生
新生国家所特有的激情和朝气,渗透在儿童蓬勃的血液当中,与此同时,共和国所经历的各种运动,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他们成长记忆中。1958年,中共中央提出要开展“除四害、讲卫生”的爱国卫生运动。“四害”,指的是麻雀、苍蝇、蚊子、老鼠。其中又以打麻雀、老鼠声势最为浩大。那是一场极其壮观的人民战争,儿童们作为小帮手,他们用弹弓,用笼子,用网,用敲击脸盆制造的噪音,去围剿麻雀。据说鸟儿除了被打死外,吓死或累死的也不少。 60年代:我叫红领巾 ◎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
社会主义儿童教育在道德情操培养上相当过硬,这是那个时代的宝贵财富。有关“花朵”的歌曲继续传唱,比如《花儿朵朵向太阳》,“花儿离不开土壤,啊……鱼儿离不开海洋,啊……少年儿童千千万,离不开亲爱的领袖,离不开亲爱的党。朵朵花儿向太阳,颗颗红心向着党,红色少年的心头,长上了红色的翅膀,准备着,准备着,时刻准备着!奔向那祖国需要的地方。”60年代的孩子,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。“我在马路边,捡到一分钱,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”的儿歌,就诞生在60年代,也成为这个时代的儿童精神的最好写照。 ◎“雷锋做啥我做啥”
1963年,孩子们开始接受一位新的偶像——雷锋。他们唱着“学习雷锋好榜样,忠于革命忠于党。爱憎分明不忘本,立场坚定斗志强”,立志“雷锋做啥我做啥”——一看到列车,就想为辛苦的列车员倒水;一看到老奶奶,就希望她摔倒然后上去扶;一看到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,就恨不得他马上迷路,好送他回家;一看到农民伯伯的拖拉机开过,就盼着它陷入泥坑,可以上去跟同学们一道把它推出来。当这些受助者问孩子们名字时,他们会扑闪着大眼睛,回答:“不要问我的名字,我叫红领巾”。 ◎为学雷锋,疯狂追杀苍蝇
上缴苍蝇的尸体也是“学雷锋活动”的内容之一。活动最后演变成硬性指标,每天都要交几十只苍蝇,表示自己为祖国卫生做贡献……一位当年的孩子回忆说,“我在上学路上也时刻紧攥着一只自制的苍蝇拍,不走大道,专挑污水横流的小巷,哪里臭就往哪里奔,并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。我母亲因为我在吃饭时突然放下碗,状若疯狂地去追杀苍蝇,吓得摔碎。 70年代:军绿书包是孩子们的LV ◎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
在70年代度过童年生活的孩子,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,《红灯记》就是他们的S.H.E.、《沙家浜》就是他们的周杰伦,《智取威虎山》就是他们的林肯公园乐队。从1970年开始,文革期间一度沉寂的“小人书”,再次形成了出版高潮,成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。但在80年代以前,小人书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革命的主题,如《鸡毛信》、《小骑手》、《赤胆忠心》等。 ◎物质依旧贫乏,但心情是快乐的
当时的物质依旧贫乏,但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。女孩跳橡皮筋、跳格格、踢毽子,男孩打弹子、拍画片、扔子弹壳……与人交往的游戏,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,是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以前,孩子们的娱乐主流。在街道上,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的场景,他们背着军绿书包——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,好比今日的LV;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,或者徒步滚着铁环,呼啸而去。若在乡镇间,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,跳上车斗,或者就吊在车尾,蹭搭便车。 ◎馋嘴的孩子有了零食
馋嘴的孩子们这时候开始有了“零食”。几分钱的冰棍儿、硬糖,几乎是最奢侈的享受了。看见别的孩子用夸张的动作咀嚼着糖,一些没有糖吃的孩子只有咽口水的份。儿童节到了,唯一对孩子们的犒劳是家里把小部分的米,拿到楼下去爆了米花。做爆米花的人特别受孩子的欢迎,他一只手摇着黑乎乎的铁炉,然后在黑乎乎的铁炉里放上两片小药片,后来孩子们才知道那是糖精,神奇的不得了。 80年代-90年代中:最幸福的童年 ◎政治对孩子的关照明显减弱
生活在80-90年代中期的孩子,拥有可能是建国以来最幸福的童年。旧的美德也还存在,孝顺、义气、忠诚、舍己为人……,是真实且主流的价值观。与此同时,商业海潮渐次弥漫,但尚未席卷所有角落。要言之,政治对孩子的关照,在这个年代明显减弱;商业对孩子的诱惑,在这个年代也未为主流;孩子的群体习性浓厚,不像稍后时代的独生子女那样经常沦为小孤岛。于此年代成长的孩子,有相对自在的空间,相对密切的人际交往,更可能健康成长。 ◎滚铁环,魂斗罗
质朴游戏是这个年代长大的孩子的集体记忆。滚铁环、拍烟片、打子弹壳、丢沙包、跳房子、跳皮筋、踢毽子、斗鸡、抽陀螺、抓子儿……印象深刻的还有吹纸人,就是剪下连环画中的骑马战将,互相吹着厮杀。技术好的能吹出各种角度的旋转,还能把纸人吹起来从半空中落下刺对方脑袋,最后这招其实不实用,但是很有型,可以从心理上打击对手。在质朴游戏之上,电子游戏冉冉升起,大约始自80年代后期。从最早的魂斗罗、超级玛丽、沙罗曼蛇等插卡式游戏,到后来的街霸、侍魂、三国志等街机游戏,深入童心,风靡一时。 ◎港片年代,我们的花样年华:
与此同时,港台、日本的娱乐产品也大规模登陆中国内地。当《霍元甲》播放的时候,可说是万人空巷。“昏睡百年”几乎成了全中国孩子学会的第一句广东白话。在孩子心中有同样重量的电视剧还有《射雕英雄传》。片中翁美玲、黄日华、苗侨伟等人的不干胶,更是遍布大小书包、文具盒、笔记本。《英雄本色》一出来,叼火柴棍的小男生到处可见;《赌圣》系列,则推广了大背头和巧克力……那是港片的黄金时代,也是我们的花样年华。 ◎“汽车人,变形出发!”
就动画片而言,男生最爱《变形金刚》,他们常在空地上跑来跑去,一边模拟变形的声音,一边大叫“汽车人,变形出发!”;女生则爱《花仙子》,每个女孩心里都藏着一片七色花。就漫画而言,日系的《圣斗士》、《七龙珠》,港系的《中华英雄》、《龙虎门》等,都是那个时代孩子的永久回忆。 精神娱乐之外,更有口腹享受。这个时代的主流零食,民俗味道浓郁,萝卜片、烤红薯、冰粉、糖人、棉花糖、炮筒、棒棒糖、拌肠儿……此外,还有现在已少人吃的东西:果丹皮、酸梅粉、麦乳精等。零食中如雷贯耳的品牌,则至少有:大大口香糖、太阳牌锅巴、娃娃头雪糕…… 80后特色校园你还记得吗? 80后的童年,何其的相似,那些吃喝玩乐,囧人囧事,游戏和漫画,电视和明星,校园时光,还有那个同桌的TA……有些鸡零狗碎,有些单调简单,但回忆何其的美好? 80后十大校园特色生活 1、放学排队。虽然每天放学都要排队,但绝对的神形俱散,需要极大的外力才能压制成一长条形。 2、“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”。毛主席的话,一边学习,一边长个子,可谓“知行合一”了。 3、做眼保健操。眼保健操开始了……其实绝大部分人的动作是不准确的。 4、赶暑假作业。暑假快结束时的头等大事。俗话说“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”。两本每天一页的暑假作业,通常是迅雷之势完成,但最要命的是每天一篇的日记,因此在一天憋出二十篇来,从此落下了见什么都要抒发一通情感的毛病。 5、比小红花。一面墙上,一张大纸一个橡皮图章,也是老师神权的象征之一。敢不听话?嘿嘿,就看着别人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吧! 6、罚写错字。time and time again,总是怪自己,为何会这样的不小心! 7、抄歌词。没有电脑,没有因特网……最重要是没有钱! 所以“人是第一生产力”,有时间就赶快抄吧,顺便练练字。 8、小学劳动课上时常去打扫厕所,捉苍蝇老鼠。 9、背着军用水壶,揣着茶叶蛋,拿着家人给的一元钱去春游,回来后必定要写“游后感”;组织看电影后则要写“观后感”。 10、很希望自己是学校鼓号队成员。 80后小学课本上的插画,你还记得吗? 至今记忆最深刻的句子,依然是小学课本上的话,那些简单的字句,简单的故事,看到一幅幅的插图,似乎耳边又回忆起了久违的读书声!下面的这些课本插图,你还记得哪些呢?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老舍家的猫 赠汪伦 司马光砸缸 落花生 王冕学画的故事 童年十大经典歌曲 1、让我们荡起双桨:每回一听到那轻柔嘹亮透明的歌声,就像沉浸在金色的灿烂阳光中,仿佛又回到了最最纯真的年代。每一次都会感动不已。 2、一分钱:这个应该影响几代人了。 3、娃哈哈:非常活泼轻快的一首儿歌。 4、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:文艺晚会上的经典曲目。 5、歌声与微笑:文艺晚会上的经典曲目。 6、路在何方 :最轰动也最无聊的歌。虽然西游记拍的没话说,但歌词很弱智,路不在脚下还在头上吗? 7、我的中国心:地理启蒙课,知道了长江,长城,黄山,黄河。 8、学习雷锋好榜样:这首歌也应该影响几代人了。 9、大海:非常抒情的一首音乐课本上的歌曲。 10、天下有情人:90年代初,港台风来来袭。 80后回味:很多童年的歌曲都是从课本上学回来的,每年的六一晚会都几乎会唱《歌声与微笑》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》。嗯,当然少不了当时港台流行的歌曲了,像撕心裂肺的《天下有情人》,还有那些年,我们一起追过的四大天王… 那些年我们玩过的游戏!你还能记得几个? 老鹰抓小鸡
跳绳 吹泡泡 骑马蹲 跳房子 我们的小时候,没有电脑,没有网络,没有手机,那我们干嘛呢?
1.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。 2.追在别人后面踩别人的影子。 3.对着电扇张大嘴喊“啊~”然后听颤抖音。 4.挤塑料包装纸上的气泡听啪啪的声音。 5.用圆规戳桌子,把笔帽吸在舌头上。 6.把三层的纸巾一层层分成薄片 7.学鲁迅在课桌上课桌上刻“早”字。 8.下雨打伞时转伞看水珠飞出去。 9.把泥土做成碗状,碗口朝下使劲砸向地板,看谁的碗底破洞更大。 10.在婚礼现场捡人家扔剩下的彩色纸片当宝贝。 11.屏住呼吸,跟伙伴比赛憋气看谁憋的时间长。 12.用吸管喝水的时候,往水里吹气,发出咕嘟咕嘟的恶心声音。 13.把手指插到刚熄灭蜡烛的蜡油里取指纹。 14.把内眼皮翻到外面来。 15.男孩子站成一排,看谁尿得更远。 16.凤凰老牌大自行车比人还要高,右脚穿过三角形的车架,居然也能骑得那么熟练。 17.把小鞭炮拆开,火药粉撒地上围成个圆,用火柴一点搜一下,整个圈圈燃亮,好开心。 18.冬天玻璃上结了冰的窗花,不知道怎么想得,非要用舌头舔一下 19.洗袜子的时候用袜子口对着水龙头接水~试图装满袜子。 20.小时候老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,东南西北。现在你还会折吗?
小时候, 我们没有ipad 不懂LV 理解不了阿玛尼。 我们只会打纸包 玩烟壳,打玻璃球, 用小霸王打魂斗罗。 以前我们春游烧烤, 坐在一起谈天说地。 小时候, 我们吃一毛钱一支的冰棒 二毛五一瓶的汽水, 一块钱十根的粘牙糖 如果哪个小朋友有五块十块, 那就传说中的大钞了, 简直就可以当孩子王收小弟了。 儿童节对于我们来说,似乎很远,又觉得很近。然而,儿童节并不是孩子的专利,六一这一天是小朋友们的,也属于70、80、90后的我们的。总而言之,今天是六一儿童节,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要快乐哦! |